線上收聽
你曾經想過或正打算出國交換嗎?
看著同學在時代廣場跨年、在富士山看日出,自己只能躺在床上滑著IG、啃著韓式炸雞?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與運輸工具的革新,國與國之間的界線逐漸縮短。
疫情爆發前,單2018年度,13-29歲的出國人次便高達近300萬人,佔該年齡層人口的6成!
「出國」在Z世代的生命經驗當中漸漸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長達半年、一年的「出國交換」意味著需要離開父母的羽翼,獨自前往異地,相較於短期的國外旅遊又多了幾分不確定性與自由,而半年到一年的時間也能更加深度的瞭解一片土地。這也使得出國交換成為許多大學生的必做清單,然而僧多粥少的現狀導致在特定國家、特定學校的申請上更為激烈,不免出現 #成績定生死 的局面。
用GPA決定誰有資格交換真的合理嗎?大家又為什麼搶破了頭想要去交換呢?出國交換是為了練練外語?或是渴望譜出一場異國戀曲?又或是為了跨國求學職涯鋪路?出國交換真的像我們想像的這樣美好嗎?
接下來的2月,人口異溫層將以出國交換 為主軸,試著剖析現在Z世代青年對於出國交換的想法!
EP6 內容介紹
00:25 人口異溫層主題月介紹
02:00 對談嘉賓介紹
02:50 問卷分享介紹
07:20 與臺灣互動密切的跨國伴侶
11:25 配偶與伴侶來源地有何差異?
14:10 隔兩地的他們如何維繫感情?
EP7 內容介紹
02:26 疫情中求職
05:20 海外工作好找嗎?
06:17 透過交換補充戰力
07:16 出國經歷對求職帶來的影響
08:22 學歷是一張門票
09:52 出國就是elite?
10:30 加分但也可能充滿傷痕
11:26出國不代表真的變厲害了
14:08 海外熱門求職地
15:09 跨國求職的情感羈絆
16:34 跨國求職真的有這麼美好嗎?
18:50 Z世代求職觀察
21:30 中階化遷移
關於出國交換
參考文獻
2023.2.14
在本月兩集的podcast當中我們從出國交換談到跨國職涯。出國交換某種程度為一種人口遷移的縮影,在人口遷移的過程當中,目的地的選擇可能會受到文化親近性、經濟互賴、地緣因素三個因素的影響,這也使得「中國」與「日本」成了臺灣人出國交換亦或是發展跨國職涯的首選。
而在遷移的背後,「資源」往往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階級較優的人在遷移過程中往往具有更多的能力。出國留學,甚至被作為一種臺灣中產以上階級家庭階級複製與階級翻轉的手段。D Della Porta曾提出 #脆弱階級(the precariat)的概念說明各種階級皆可能經歷工作不穩、低薪與生計困境的處境──當然,包括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的下一代在經濟不景氣的這個時代底下,很可能無法找到可以保住其中產階級地位的工作,因此僅能透過出國找工作以鞏固其中產階級地位,透過 中階化遷移 以避免中產階級地位下滑。
但,如同podcast當中與談人所提及的,Z世代雖然是個競爭的時代,同時也是個充滿機會的時代。有越來越多的資源可以提供出國的機會,因此在家庭資源以外,「個人的近用遷移資源」也縮短了因階級背景而產生的差距。
那出國交換真的有助於跨國職涯的發展嗎?從曾嬿芬的研究當中,其正在國外工作的受訪者大多提及到國外發展的契機為大學就學期間到國外參訪、交換、實習或取得雙學位等機會。由此可知,出國交換等大學的組織性資源的確為年輕人的跨國職涯鋪了一條筆直的路。
出國交換、跨國求職雖然看似充滿前景與希望,然而,這可能是被過度浪漫化後的想像。李韋萱將留學生所遭受的困境、及其衍生出的「症狀」,稱為「#留學生症候群」。個人近用資源雖然提供了沒有家庭資源者另一條可能的道路,而正因出國的機會對這群人而言格外珍貴,因此每一分鐘、每一分錢都必須錙銖必較、使用得淋漓盡致,如同李韋萱所形容的「成為時間與『價值感』的奴隸」。而跨國求職又常面臨Bamboo Ceiling的困境,種族歧視在自詡發達的西方,仍隱隱存在。東方人在職場上仍身處劣勢,而這群出國交換、留學的青年更面臨著繼續隱忍職場不公、亦或是須忍受返國後被質疑在國外混不下去的質疑。
凡事一體兩面,出國交換亦是。
在全球化的此刻,跨國遷移的浪漫與哀愁正不斷上演。
Z世代的青年,擁有了更多的機會,卻也面臨了更多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