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收聽
你有和另一伴同居的經驗嗎?你知道台灣有多少同居人口嗎?
若將同居定義為沒有婚姻關係而同住一起的伴侶的話,那麼根據學者統計,台灣在2010年的同居人口粗估約有76萬人。這個數字是否符合你的預期呢?
目前,台灣還沒有動態的同居研究,甚至連人口調查中的同居選項也被劃分在婚姻狀態的問題下,這在在顯示同居家庭在台灣社會中仍處於相當邊緣的位置。然而,隨著台灣的家庭觀念及婚姻價值逐漸開放,多元成家的概念其實已然悄悄走入大眾的想法中,特別是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出生的Z世代青年。對於這個群體來說,並非確定要走入婚姻的情侶才可以同居。
有些人同居,是為了想彼此照應、進一步了解彼此
有些人同居,是為了節省經濟開支、平攤生活開銷
有些人同居,是將其視為結婚前的重要考驗,衡量對方是否是對的人
那麼你呢?你是如何看待同居?你會選擇同居嗎?
人口異溫層將以 同居 為主軸,試著剖析現在Z世代青年內心對於同居各式各樣的看法。
同居,心叵測?同居,心可測。
EP1 內容介紹
00:25 人口異溫層主題月介紹
02:00 對談嘉賓介紹
02:50 為什麼選擇同居?
07:20 學校宿舍 vs. 在外租房
11:25 同居相處之道
14:10 同居是蜜糖還是毒藥?
30:20 下集預告—同居是結婚前的考驗嗎?
EP2 內容介紹
00:30 誰較傾向婚前同居?
02:50 經濟條件和同居、婚姻之間的關係
07:00 Z世代青年的愛情觀
10:20 對於婚姻觀念的世代差異
17:45 「同居、結婚、生育」大禮包
24:30 對於家庭生活形態的嶄新想像
關於同居與婚姻
參考文獻
2023.5.1
人口學家在討論同居時,通常都會將其與婚姻做聯繫,並進一步分析同居是否較有利於伴侶走入婚姻並維繫婚姻關係,而現在社會中的確也逐漸流行「婚前應該要先同居試婚」這樣的說法。但同居真的較有利於後續婚姻的進行嗎?國外一些研究曾指出經歷過婚前同居的人反而在關係中的溝通品質比較差、滿意度較低、離婚率較高;台灣學者也針對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台灣同居者普遍年齡與教育程度較低,對婚姻的看法較為傳統,並且婚後的滿意度較低。
過去的研究對此現象雖然有諸多解釋方式,例如:選擇同居的群體本身具有一些特質,像是低收入、低學歷,讓他們對於關係的滿意度本來就比較低等等,但其實對於「婚前同居是否比較容易離婚、品質較差」的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較一致、穩定的結果。不同文化脈絡下、不同地區的研究,透過不同的方式蒐集樣本、處理資料,這些因素都有可能讓統計結果有所差異。而目前唯一可以較為確定的結論是沒有穩定的結果告訴我們「同居有助於婚姻」。但,究竟什麼樣的人比較傾向選擇同居呢?同居會不會反而是婚姻以外的另一種選擇?
學者Duvander總結了幾個影響人們選擇同居或結婚的原因,包含在不同的生命階段考慮維持關係的方式不同、維持關係所必須負擔的成本及風險、經濟效益和社會對於婚姻的價值觀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左右社會中不同的群體在各自的生命階段中選擇維持同居關係或走入婚姻,好比在不少西方國家中皆發現教育程度愈高的人(往往所得也較高),從婚姻關係中可以取得的利益較大,所以比較傾向於結婚而非同居。但另一方面,事實上隨著社會對於愛情和婚姻價值觀的變化,許多西方國家已經產生同居取代婚姻的現象,反映出現今親密關係建立方式的逐漸轉變。而這使得社會開始普遍接受同居作為一種新的家庭型態,與結婚的看法不再有差異。不只親友、民眾願意提供同居者情感及經濟上的支持,甚至在制度層面上,政府也慢慢重視同居者在財產、撫養子女等面向上的權益。
然而雖然目前台灣的同居人數有大幅度的成長,並且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世代對於同居抱持著開放的態度。但同居關係仍然沒有法律地位,原生家庭對於結婚者的協助也遠遠大於對同居者的協助。也就是說,台灣社會還是以較隱晦的方式表達對同居關係的不支持及不接受。對於X世代、甚至較為年長的長輩來說,若在同居關係下有了孩子,還是必須得結婚以獲得親屬對於家庭的支持。「同居、結婚、生育」彷彿變成了長輩準備好的套餐一般,必須照著一定的順序和流程服用。只是,一旦生育與婚姻無法脫鉤,隨著晚婚、不婚、選擇同居的人口逐漸增加,台灣的人口壓力只會越來越大,社會也遲早有一天需要面對同居者權益的討論。因此,若要使社會更加接受同居這樣新的生活型態,便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跨世代的溝通和對話。